Discuz! Board 首页 资讯 查看内容

资讯

订阅

53年,大儒梁漱溟与毛在会上争吵被赶下讲台,结局如何?晚年唏嘘

2022-10-30| 来源:互联网| 查看: 317| 评论: 0

摘要: 1953年9月,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全国政协常委扩大会议(后改为中央人民政府组成人员扩大会议)。被西方称为“中......
抖卷卷

1953年9月,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全国政协常委扩大会议(后改为中央人民政府组成人员扩大会议)。被西方称为“中国最后一位大学者”的梁漱溟,与交往数十年的毛泽东主席发生了激烈的争论。

这场争论一结束,与会代表就开始喊:“不听梁漱溟胡说八道,就不给反动派民主权利,滚下去!”

要知道,梁漱溟可不是一般人。他是我国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,著名的思想家、哲学家、教育家。

为什么这样的人物会和毛主席发生争执,最终被赶下讲台?最后的结局是什么?

毛与梁的交往

毛与梁

毛主席和梁漱溟可以说是多年的“老朋友”。早在1917年,他们就正式相识,但当时毛泽东还只是一个图书管理员,而梁漱溟早在两年前就被蔡元培亲自任命为北京大学教授。所以,梁漱溟在杨昌济的家里见到同行的毛泽东时,并没有太注意他,甚至没有和他说过话。

梁漱溟再次见到毛泽东已经是21年后了。对中国抗战前景深感悲观的梁漱溟前往延安,就抗日问题向毛泽东求教。

梁漱溟见到毛泽东时,真诚地说:“我是来延安讨教的。中国的未来是什么?中华民族会灭亡吗?"

毛泽东坚定地告诉他:“中国的未来不必悲观,而应该非常乐观。最终中国会赢,日本会输。这是唯一的结局,其他什么都不可能!”

之后,毛泽东从国内外形势、敌我力量对比、这场战争的性质等方面对梁漱溟进行了阐述,并乐观地告诉梁漱溟,日本在中国侵略越多,战败的速度就越快。

在那个时候,毛泽东甚至从来没有去过外国。他一生只去过苏联两次,从未踏上日本国土,但他看透了日本国内局势,成功预见了这场战争的走向。

虽然此时的梁漱溟并不知道毛泽东是否正确,但他悠远而合理地分析,让梁漱溟从内心认可,对中国的抗日事业充满信心。

但第二天晚上两人再次长谈时,产生了分歧,发生了第一次关于“以阶级斗争立国”还是“以儒家伦理立国”的争论。但因为只是意见之争,双方并没有伤害对方的感情,反而更加了解对方。

新中国成立后,毛主席和周总理把梁漱溟从重庆请到北京。

3月12日下午,毛主席派专车把梁漱溟带到中南海颐年堂,邀请他加入人民政府。结果梁漱溟说,他还是留在政府外面比较好,毛主席尊重他的选择。

从这一天起,毛主席经常邀请梁漱溟到中南海做客,两人无话不谈,天南地北,难免产生一些争论。

比如朝鲜战争爆发后,毛主席决定出兵朝鲜保家卫国,问梁漱溟这一次怎么看,就是为了取得这位“老朋友”的支持和理解。结果,梁漱溟担心如果战争继续下去,人民可能会再次陷入苦难,他不支持与美国开战。毛主席当即告诉他:是美国人主动打我们的,所以要回击,以牙还牙。

然而梁漱溟认为新中国刚成立就卷入朝鲜战争“不是上策”,劝主席再“考虑考虑”。毛主席并没有和梁漱溟争论这种否定的观点,但是在梁漱溟得知中央已经正式决定抗美援朝,保家卫国之后,他立刻改变了立场,说:“我们应该一致拥护,不反对。”

正是因为毛主席对梁漱溟的宽容态度,直接导致了两人接下来的“争论”。

争论的开始

1953年9月8日,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四十九次扩大会议在北京召开。周恩来总理作了关于“过渡时期的总路线”(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和农业、手工业、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化改造)的报告。

第二天上午,召开小组会议,讨论周恩来总理的这个报告。在小组会议上,梁漱溟说,他“非常赞同总,没有其他意见”

9月11日,梁漱溟在大会上发言时,重点谈到了“如何贯彻总路线”的农民问题。

他认为,在过去30年的革命中,一直依靠农民来进行革命。但是,进入大城市后,工作重心从农村转移到了城市,一批从农民成长起来的干部也搬到了城市,让农村显得有些受了冷落。

他还认为,近年来,城市的工人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,而农村的农民生活水平还很差,所以有同志说“工人住九天,农民住九地”。所以梁漱溟认为中国的绝大多数人——农民——在建国过程中被忽视了,有人说你进了城市就‘不喜欢’农民。这个问题要注意。

梁漱溟之所以作此发言,是因为他对当时的农村情况没有全面的了解。他觉得国家的工业化导致了中国城乡的巨大差距,于是站出来呼吁政府“重视农民问题”。

9月12日,梁漱溟等代表出席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扩大会议。志愿军总指挥彭首先作了关于朝鲜战场的报告,然后毛主席发表了讲话。在这篇讲话中,毛主席把“关心农民”叫做小仁政,“发展重工业,打倒美帝”叫做大仁政,并直言不讳地说:“有人不施大仁政而施小仁政,是帮美帝的忙“

在演讲结束之前,毛主席不点名地批评了梁漱溟:“有些人正在班门弄斧的批评我们。看来我们搞了几十年农民运动,还是不了解农民,笑话!今天的政权基本上是工农联盟,工农有着相同的根本利益。这个基础不能分裂,不能破坏!”

毛主席的这番话让梁漱溟有点不舒服。他认为自己不是反对总路线,而是认为发展工业化的后果有些严重。城乡差距怎么会这么大?

他和毛主席交往几十年,吵架的事没少发生,而且这种事互不相让也不是一次两次了,于是当天晚上就给毛主席写信,说明了自己的想法。

第二天晚上,毛主席在中南海同梁漱溟进行了会谈,对梁漱溟说,你之所以认为工业化的发展给农民带来了极大的损害,甚至认为中国存在“九天九地”,是因为你从心底里不赞同工业化建设的总路线,而你只是“非要不证自明,要不就否定它”。

“笔”害死人

梁漱溟本人就是一个固执的人。这次会议不欢而散后,他决定在会议上再次重复他的观点,让与会代表判断他们的意见是对是错。

因此,当李富春在9月15日发表报告后,梁漱溟举手发言,但未获大会同意。最后,毛主席决定在第二天召开的会议上让他讲话。

9月16日,梁漱溟如愿上台演讲。他先是复述了9月9日在小组会上的发言,接着又复述了11日在大会上的发言,强调自己不仅不反对总路线,而且“热烈拥护”,但认为“总路线再这样下去,很容易做不好”。

梁漱溟讲话后,周恩来总理作了重要讲话,反对他的讲话,批评梁漱溟的讲话“实质上是要求我们不要工业化,使中国不能工业化,不能从农业国变成工业国。如果我们国家不能实现工业化,我们农民的生活条件如何进一步改善?梁的所谓‘九天九地’,表面上是代表农民,实际上是代表地主阶级。"

之后,周总理提到了梁漱溟在国共谈判中的表现:

1946年10月,蒋介石向我解放区发动大规模进攻,准备召开“伪国民大会”。还在南方同国民党“谈判”的周总理知道没什么可谈的了,开始准备撤退。此时,民主党派作为第三方,还在想着“和平建国”,力劝周总理去南京“寻求和平的希望”。

为了争取民主党派的支持,彻底揭露蒋介石“假和平、真内战”的丑恶嘴脸,周恩来亲赴南京做最后的努力。这时,蒋介石加紧了对我解放区的进攻,同时,他向民主党派的成员献殷勤,向他们许愿要官。

10月28日,民盟秘书长梁漱溟未经与我党商量,提出了所谓“妥协方案”,要求国共两党“就地停火”。

当时国民党已占领张家口、长春等我党控制的重要地区,“就地停火”无疑对我党不利。那就更不用说,当时东北有41个县有铁路,其中20个在我党手里,其余21个在国民党手里。结果,梁漱溟为了“恢复东北交通”,提出我党放弃20县的行政权,国民党“只带警察进这20县,不带军队”。

梁漱溟炮制了这个方案后,不跟我们党打招呼就交给了美国人和国民党,使我们党处于被动局面。

后来,周总理提到梁漱溟1949年反对“武力统一全国”。

周总理讲话后,毛主席接着说:“从周总理刚才的讲话中,我相信你们可以看出,在我们同国民党两次和谈的关键时刻,梁先生的立场是完全帮助蒋介石的。蒋介石的和谈协议是假的。今天也有来北京和谈的代表,他们都知道蒋介石的和平是真是假。说实话,蒋介石是用枪杀人,梁漱溟是用笔杀人,不带血的。”

之后,毛主席开始批评梁漱溟的“九天九地”的说法,指出梁漱溟的讲话不符合总路线,有“不良用心”。“如果你明确反对总路线,主张重视农业,虽然你是间接混淆,是善意的,可以原谅的,但如果你不了解它,你实际上是反对它,这是恶意的。”

梁漱溟没有接受毛主席的说法。他举手发言,但由于准备不足,大会主席要求他第二天说明自己的观点。

雅量之争

9月18日下午,梁漱溟走上讲台后,首先表态,过去几十年的“恩怨”不是三两句话能说清的,所以要求大会给自己“充裕的时间”。希望在座的各位能给自己一个审视和检验自己的机会。同时,他还想考察一下领导党(共产党),看看毛主席有没有听自己的话,把一切都解释清楚,然后说:“我误会了。看看是否有这个雅量。

在梁漱溟看来,毛主席对自己有很大的误解。他没有说要停止工业化,只是强调要关注工业化对农民的影响。“九天九地”的差别太震撼了。怎么能不重视呢?

在毛主席看来,他没有误解梁漱溟。他知道梁漱溟是出于好意才说这番话的,但梁漱溟的说法建立在错误的基础上。虽然为了发展工业化,确实有大量农村干部转移到城市,造成农村空虚,但中国的城乡差距并没有梁漱溟说得那么大。

他认为,梁漱溟作为一个深入研究中国农村的大学者,无视客观事实,说“工业化的发展将使工农的生活从天上落到地上”,说明他对工业化是深恶痛绝的。

所以毛主席回答说:“我没有你要的‘雅量’。后面第二次会议召开时,我还是有‘雅量’提名你为委员,让你继续当委员的。”

梁漱溟觉得自己被“误解”了,变得有些固执,他当着所有代表的面说:“是不是委员,可以慢慢谈。现在我想看看主席有没有批评自己的雅量。”

梁漱溟此言一出,立刻在会场引起轩然大波。与会代表纷纷起立,对梁漱溟的态度表示不满和愤慨,有的甚至当场说:“滚下去!”“民主的权利不能给反动派!”口号。

就连与梁漱溟有几十年交情的陈铭枢也批评梁漱溟,但陈在讲话中强调,梁漱溟所犯的是“与革命和反革命有关的政治问题”,还是“可以通过教育和纠正加以批评的思想问题”,这一点要弄清楚。

在陈讲话后,毛主席说,他没有发现梁漱溟的反革命行为,所以他是一个“意识形态范围的问题”,这也是他保留其会员资格的依据。但是,他的“反动性”也必须显露出来。说完,毛主席看着因海啸般的批判而僵在主席台上的梁漱溟说:“梁先生,今天不要讲太久。选一些重点,让你讲到4点,好吗?”

结果梁漱溟说他有很多话要说,时间太短,不够用。于是会场上再次提出了“滚出去”的呼声。毛主席等会场安静下来后,开始征求大家的意见:“要不要他再讲10分钟?”

没等代表们回答,被呼声压得喘不过气来的梁漱溟当场说:“我要讲的事情太多了,10分钟不够。我请求主席给我一个公正的待遇!”

毛主席对他说:“你只听自己的,不听别人的。不让你讲太久,你说我没雅量,现在大家都不让你说了。你觉得大家都没雅量?你觉得给你足够的时间说话不公平。现在大家都不认可,不想听你继续讲了。那么什么是公平呢?”

梁漱溟自己也不知道这件事该如何收场。这时有人提出,梁漱溟是否继续发言,应该举手表决,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同。

举手表决开始后,会场大部分人举手表示不赞成梁漱溟的发言,会场再次变得嘈杂:“梁漱溟服从决定,滚下去!”

就这样,梁漱溟终于在山呼海啸的叫嚣声中,从台上下来。但值得注意的是,毛主席投票支持梁漱溟继续谈下去。

承认错误

会后两天,梁漱溟的两个儿子梁培宽、梁培树相继回国。梁漱溟把这几天的风波从头到尾讲了一遍。尽管他对在公共场合与毛主席争论有所反省,但他仍然坚持认为自己没有做错任何事。

大儿子梁培宽听了父亲的话后,开始劝他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,要求他在考虑自己的问题时“不要把个人问题和当前的国家建设割裂开来”。

梁漱溟似乎从儿子的劝说中学到了一些东西。他回忆说,周总理在12日发表“九天九地”的声明时,曾向代表们解释过,中国的城乡差别没有他说的那么大,并强调政府一直在关注这个问题。此外,“九天九地”的说法是我的老朋友彭在和他聊天时说的。他听了之后,一时怒不可遏,没有进行详细调查,就在大会上讲了这件事。他真的不应该。

这时,他的老朋友陈的话又在他耳边响起,梁漱溟开始深刻反思自己的言行。为了更好地反省自己的所作所为,他很快就给全国政协副主席陈叔通和秘书长李维汉写信,请长假,打算“闭门思过”,没过多久,李维汉派人通知他:“你的政协委员资格继续,以后可以照常参加会议。”

梁漱溟认为,他当众顶撞毛主席,最起码要挨个处分。李的这一通知使他深感意外,他对毛主席的“宽宏大量”有了更深的理解。

然而,虽然没有处分,梁漱溟后来还是被批评了很多次。但此时,梁漱溟的心情越来越开朗,因为他亲眼看到国家越来越强大,中国农民并没有因为工业化的发展而受到太大的伤害。

尤其是1956年,梁漱溟作为全国政协参访团的成员,到外地考察,发现农民的生活确实越来越好。

对于毛主席,梁漱溟不仅心中没有怨恨,反而从心底里佩服他。1960年,次子梁培树给他生了个孙子,梁漱溟亲自给孙子取名钦东,意为“钦佩毛泽东”。

上世纪80年代,梁漱溟被问及如何看待30多年前的那场“争论”。梁漱溟难过地说,“那时候我狂妄自大,目中无人,说话不分场合,当众反驳他,让他很难堪。是我的错误导致了毛主席对我的批评。我不应该伤害他的感情。这是我的错。他们去世已经10年了,我感到深深的孤独。”

分享至 : QQ空间

10 人收藏


鲜花

握手

雷人

路过

鸡蛋

收藏

邀请

上一篇:暂无
已有 0 人参与

会员评论

关于本站/服务条款/广告服务/法律咨询/求职招聘/公益事业/客服中心
Copyright ◎2015-2020 鹿城新媒体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.
Powered by 鹿城新媒体 X1.0